...
...
首页 > 档案文化 > 编研成果
【芜湖古今】历史沿革---芜湖概说(三)
来源:科技信息科  时间:2021-07-13

古城址的变迁

 

    公元前五七O年春,楚国大夫子重率军攻占了吴国鸠兹邑,一直打到了现在的当涂横山。此事《左传》上有记载:“(鲁襄公三年)春,楚子重伐吴,为简之师,克鸠兹,至于衡山。”古制:侯伯之国,城池为三百雉,即九百平方丈,“大都不过参(三)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”,鸠兹邑属小都,所以城池面积不过一百平方丈左右,实际上只是军事壁垒。这就是芜湖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址。

    三国时,吴主孙权迁都建业(南京),于黄武初年(二二二年)迁芜湖县治于青弋江口现鸡毛山一带高地,以拱卫都城。这是芜湖城址的第一次大迁移,也是最后一次迁移。 东晋时,大将军王敦镇守芜湖,曾高筑城垒, 人称“王教城”。其城址中心在今市第二中学。

    隋、唐时,芜湖县建制撤销,估计没有城垣。南唐时虽然恢复了芜湖县,是否建城已不可考。北宋时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,建筑了县城,规模甚大。著名诗人林逋 《过芜留咏》:“山掩县城当北起, 渡冲官道向南流。”山指城北神山,渡指扁担河,南流入青弋江。今高城坂和东门外鼓楼岗都是宋城遗址。此城在南宋建炎年间,被水上起义军邵青捣毁。元代,宋城虽有修复,但元末朱元璋与元兵在芜湖激战时,县城又“废为荆蓁瓦砾之墟”。明初,为了休养生息,实行“堕城罢戍”政策,规定“邑非附郡者不城”。当时芜湖县属太平府,所以没有建城。

    明嘉靖年间,倭寇窜犯内地,有一股五十人组成的小队窜到芜湖大肆抢掠烧杀。接着县库两次被盗,共失银一万三千八百余两,弄得兵备副使也被撒了职。此事引起了相廷的重视,决定建城,从万历三年(一五七五年)起,费时六年,新城才筑成功。此城除利用宋城部分遗址外,且向南移面长河之滨,西边把长街划出城外,比宋城范围大大缩小。圆周只有五华里(七三九丈),高三丈。四方辟四座独楼城门,为宣春门、长虹门、弼赋门和来凤门,另有三个便门,为迎秀门,上水门有、下水门。万历四十年(一六二年),又在东南面开金马门。当时,戏曲作家汪道昆(歙县人)任兵部左侍郎,作《芜湖县城记》,勒石立于东门城楼。新城筑成之后,芜湖面貌大为改观,画家萧尺木咏道:“环如鳞瓦排蜂衙,高低粉堞十万家”,可见气象之一新。

    清顺治、乾隆时,曾两次整修加固城垣。咸丰、同治间,太平军与清军曾在此展开几次争夺战,城池大半毁坏。光绪二年(一八七六年)芜湖辟为通商口岸,残破的城墙已成为发展城市的障碍,后经陆续拆除,拓为环城马路。今镜湖区环城东、西、南、北路就是四百年前明朝城墙的遗址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摘自芜湖市文化局编制《芜湖古今》